全球看点:消失的古城门 深藏在地名中

矗立在越秀公园东门的仿古“小北城门”

大树扎根在明古城墙上,岁月留下的痕迹一览无遗。


【资料图】

西门口瓮城遗址

今北京路与大南路、文明路相交处是广州古城南城门之所在。

越秀公园里的明代古城墙,巍峨壮丽。(图@视觉中国)

文明门旧址大约在今文明路市工人文化宫对面。

归德门旧址在今解放路与大德路交界处。

镇海楼雄踞在明代城墙之上。

让城市留住记忆 让人们记住乡愁。

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故事,一砖一瓦都有隽永的记忆。《粤韵周刊》,与您一起领略这座城市厚重的记忆,领略两千多年包容开放的精神传统,领略绵延不绝的文脉书香;与您一起在历史的光照下,读懂今天,读懂广州,由此坚定文化自信。

大东门、西门口、小北路、朝天路、大南路、文明路、靖海路……当你无数次走过这些地方,可曾想过,古老的广州曾经城门深锁,城墙上也有戍卒盔甲,城门也曾烽火弥漫,经历废弃兴复,迭经变更。和其他城市不一样的是,广州城门曾有最早的花市,那馥郁芬芳的香气,穿越岁月尘烟,依然沁人心脾。

秦汉

城墙巍巍护古城

山海之间、云水深处有城焉,广州建城于公元前214年,距今已2200多年。

广州城墙始于何时?史籍中并未提及任嚣城、蕃禺城的位置和布局。1972年,考古学家在今越华路和广仁路交界处发现宋代城墙基址,掀开了广州“城址考古”的序幕。2000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今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惠福东路与西湖路之间的光明广场建设工地发现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从这个水关的位置,似乎可以大致推断出南越国王城的南界,它有可能紧邻文溪汇入珠江的出口。不过,水闸两侧都没有发现西汉时期的城墙痕迹,只有一道东汉时期的城墙遗迹,在水闸遗址前东西向横过。这仍难免使人存疑:这到底是南越国的城墙遗迹,抑或只是一个防洪水闸?整整半个世纪,考古学家尚未找到任嚣城或赵佗城的城墙遗迹。

历史学家们以南越王宫署遗址为坐标,根据越王城“周回十里”的古文献记载,大致推算出了越王城的具体范围:北至今越华路一线,南至今西湖路一线,西至当年的文溪西支东侧(约在今广大二巷、小马站一线以东),东至文溪东支西侧(约在今旧仓巷一线),当时可能存在东、西、南三个城门。不管城墙存在与否,但老城中心一直在中山四路至中山五路一带。赵佗城的城池,终究没能挡住汉武帝十万汉军的金戈铁马。汉军放火焚城,昔日王城毁于一旦。直到三国时代,一个叫步骘的吴国大将在南越国旧都的残基上重新筑城。

步骘城到底有多大?随着考古的系列发现,这个问题逐渐有了答案。1996年在教育路东侧、中山五路南侧发掘出东汉城墙,当为广州城西城墙;2005年在旧仓巷西发掘出东汉广州城的东城墙。2010年至2011年,在越秀区中山四路南侧、长塘街西侧的东山印象台建设工地发掘出的一段建于东汉晚期、东晋时加以修补、南朝时又进行过两次扩建的城墙角台基址,不但确立了东汉番禺城的东界和南界,而且被发现是建造在河滩淤泥之上的,可见当时的地理环境与今天大不相同。

2010年至2011年,“泰元十一年”城墙遗址的发现,加上1996年、1998年在中山五路南侧,2005年在旧仓巷西侧发掘的两段城墙,确认了晋、南朝时期广州城的西、东、南界。

由于步骘城只是州治,并不是王城,在今中山路南面开始出现民宅商贸区,城门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开始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成为百姓免受外敌侵扰的一道屏障。

盛唐

南门故址今犹在

步骘城建成于东汉末年,此后约800年间,广州城的基本规模没有多少改变,城门位置也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唐天宝初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经过广州时,他描述广州城“州城三重。都督执六纛。一纛一军。威严不异天子。紫绯满城。邑居逼侧”。到了唐末,随着珠江北岸南移,南城门外形成繁盛的商业码头区,曾是州城屏障的番山(位于今文德路第十三中学内高地一带)、禺山(位于今广州百货大厦一带)反而成了城市南拓的屏障。

唐末天祐三年(906年),清海军节度使刘隐开始扩建广州南城。他命人凿低南门两侧的番山、禺山,在南门上建清海军节度使楼。但当时两山仍较高,南汉时再次凿低两山,清海军楼改建,人称“双阙”。这座高楼在今天的北京路与西湖路交界口屹立了近千年,直到20世纪初开修马路时才被拆掉。

1998年在仓边路、2005年在旧仓巷西分别发掘出唐代的东城墙;2001年在西湖路光明广场发掘出唐代城墙,应为广州的西城墙。2004年,在文德北路东方文德广场工地发现了唐末至五代年间的南城墙。

在北京路靠近西湖路口北侧的“千年古道遗址”,可清晰看到自南汉以来共五朝11层的路面和宋代拱北楼基址遗迹,那是沉积了千年风霜的沧桑印记。

两宋

城区基本格局定

宋代是广州建城史上格外重要的时期,广州城经历了大大小小十几次扩建和修缮。

广州濒临海洋,每逢夏秋,多有飓风大雨,经常导致城墙倒塌。北宋仁宗统治时期(1023年~1063年),岭南战事频繁,由于没有强有力的军队和坚固的城池,宋朝对岭南的统治遇到严重威胁,广东地方官员奏报朝廷添修城墙。庆历四年(1044年),经略使魏瓘加筑“子城”,将广州官衙所在地护卫于坚固的城墙内。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在子城东面扩筑“东城”,次年又筑“西城”,宋三城奠定了此后广州城的基本格局,三城功能清晰,分布着16个城门。子城为官衙所在,东城为商业区,西城为蕃汉杂居地,珠江沿岸形成沿江商业区,其总体范围东约至今芳草街一线,西至今人民路,南至今大德路、大南路、文明路一线,北至今百灵路一线。

宋代起大规模用砖筑城墙

1972年7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广州越华路西段发现宋城墙遗址。城基的底部铺一层长方形和梯形的红砂岩石块,在这层基石之上砌起砖墙,两边用砖,中间以残砖与土填塞。在宋代墙砖上,留下很多铭文,有“番禺修城大条砖”“水军广州修城砖”“端平三年摧锋军广州修城” 等,由此可知,直到南宋覆亡前夕,广州还在修城。

1998年,广州仓边路和越华路交会处、银山大厦一带考古发现城墙,应为宋代东城的北城墙。之后,在越秀北路发现宋代东城的东城墙;2007年,在广州中山四路长塘街西侧发现宋代子城的东城墙等。而2015年在越秀北路清理出宋代东城的东北角台基址,确认了宋代东城的东北角,修正了文献中关于宋代广州城东界的记载。今天的越华路沿线就是当年东城和子城的北墙。而今越秀北路东濠涌则是宋代东城城墙的所在地,此后相当长时间又多次进行城墙增缮或大修。可惜这座壮观的城池最终毁于南宋末年的兵火。

三城各具特色

“宋三城”连在一起,又相对独立,三城之间有厚实的城垣与宽阔的濠涌相隔,城门便成了相连的通道。中城和东城,靠行春门连通;中城和西城,靠朝天门连通。

对当时的百姓来说,城门在他们的生活中除了有防御作用,还是带领人们领略不同风景的通道。当时,城内有城,从东往西,穿过高大的城门,三城迥然各异的气象,如画卷一样在眼前徐徐展开:东城是新建的城区,还保留着一派田园风光;中城最古老,既有守备森严的官衙,又有书香氤氲的书院、学宫;西城是繁华商贸区,又是众多寺观的清修地。

元代广州城池沿袭宋代规制,但城门名称有所改变,如西城的和丰门改为中和门,南门改为小市门,朝天门改为顺天门;东城的东门改为正东门;子城的南门改为正南门。后人谓元代“三城低矮”,迄今尚未发现明确的元代广州城墙遗址。

明清

城墙横贯越秀山

城门众多气势宏

城垣北扩至越秀山 越秀公园存明城墙

从越秀公园西门登上越秀山,可以看见一段残存的明代广州城墙,在高耸的镇海楼下静静驻守。城墙下部为红砂岩条石砌筑,上部为青色大城砖。古老的榕树在城墙斑驳的身躯上盘根错节,青砖上布满绿苔。如果从空中俯瞰,你会发现,东起小北(今小北花圈),西迄大北(过去大北门,今日盘福路),古城墙横贯越秀山,逶迤的古城墙总长有一千多米。

在漫天的烽火中,广州城历经毁城、重建,在明代再次迎来大发展。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将宋广州三城合而为一,比原宋三城面积增加了一半以上,城门由此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先是城垣北扩至越秀山,北城墙开了两座门,一个叫大北门,一个叫小北门,今天“大北路”“小北路”的地名就来源于此;继而是东城的东扩,把原位于芳草街一线的城墙东界扩至今越秀路一线。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来过广州的葡萄牙传教士克路士在著作中描述了他在西城外看到的广州:“这座城(其他城也一样)沿江筑城,很像是在濠堑之内,因为城的另几面是被一条灌满水的宽大濠堑围绕。这条濠和城墙之间有足够的地盘,可集合一支大军。”

在这次筑城工程中,最受人瞩目的建筑莫过于雄踞在越秀山北门城墙之上的“望海楼”,后名“镇海楼”,是今天保存最完整的古城楼。

清顺治四年(1647年),总督佟养甲在南城墙的东西两端,分别修筑城墙,直抵珠江边,作为城防工事,因形似雁翅,故称“雁翅城”,也有人将其称为“鸡翼城”或“新城”。广州的城墙有多坚固呢?顺治六年(1649年),清军围攻广州,南明军民坚守孤城长达九个月。尚可喜在景泰坑铸造六七门红衣大炮,架在西山上,往城里日夜猛轰,光孝寺后面的城墙被轰塌了一大截,但还是攻不进城。据克路士的记述,广州的西城墙“城门宏伟高大,坚固而构筑良好……城门墙厚有十二步,城门从上到下包有铁皮。”最后,清军依靠城里的内应,才攻陷广州。

“明代北城墙是广州城北制高点,兵家必争之地。”越秀公园讲解员蓝玲玲说。那时高高的城门上想必站着戎装的士兵,架着火炮,堆着垒石。当战事发生时,这里人吼马嘶、血雨腥风。

20世纪初,除镇海楼外,明城墙只剩下高低不等的残垣。1918年-1922年,广州修筑马路,这段位于越秀公园内的城墙与交通规划无碍,因此得以保留下来。1987年7月至12月,重修镇海楼范围内180米古城墙,恢复明式雉堞;2012年起,全长1179米的明代广州古城墙(越秀山段)实现边修复边开放。如今,炮火与烟灰早已随风而逝。记者沿着城墙一路走来,只见墙根下是悠然散步的市民,还有人在踢毽子、下棋、跳舞……蓦然回首,那石缝中冒出嫩芽的墙垣,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印记。

其实,今天矗立在越秀公园东门的仿古“小北城门”并不在小北门旧址,但仍不乏象征意义。这座“小北城门”依据越秀山旧城墙造型设计,于2010年10月建成。每到夜晚,彩色灯光打在城楼上,格外漂亮。

西门瓮城留下记忆 西关称谓由此而来

周末,记者从地铁西门口站走到中山六路与人民路相交处西南侧,一抬眼,一片葱茏掩映处,便是西门口瓮城遗址。美人蕉、木瓜树、木棉树、铁树等点缀其间,如果不是拐角处一块黑色石碑上写着的“西城门瓮城遗址”字样提醒人们,它有着一段不平凡的过去,或会有人以为那只是一个不对外开放的公园。

明代广州旧城的东西面各辟有一座城门。东面的城门,叫正东门,位于今中山路与越秀路相交处。西面仍在今人民路一线,另辟正西门,即现在西门口。东西两门相对,基本上在同一直线上,西门大街(清代称为惠爱街,即如今中山六路段)贯通东西。这样,“宋三城”东西向大街(今中山四路、五路、六路)全部贯通,三城真正合而为一,交通大为改善。

西门口瓮城遗址,是当年西城门的一部分,是广州迄今发现的唯一保存较好的明代瓮城遗址。当时门外是片平原,一条大路直通至增埗、西村、泮塘等地,农民每天挑运蔬果等农产品供应省城,经彩虹桥、龙津桥进入西门,络绎不绝。因此西门是当时最为繁忙的城门之一。广州城西的“关卡”——便是城西荔湾被称为“西关”的由来。

所谓瓮城,是指在城门外修建的护门小城,是城防的重要一环,可以有效地增加纵深,防止敌人一次就攻占城门。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果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人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这处遗址现在虽然只保存了残迹,但透过翠绿的灌木丛,仍可隐约看出当年瓮城的形制。它南北长50余米,东西宽18米,残存基址高约三四米。墙垣由红砂岩条石包边,墙体斑驳,看得出曾经过多次修筑。

今天站在当年正西门的位置四望,既有老西关的旧屋,也有现代化的建筑;既有狭窄的小巷,也有宽敞的主干道,中山路与人民路的商业圈在此交汇,繁华程度比当日尤甚。

归德门分界两县

五仙门花香袭人

除了大东门、西门,广州最为人熟知的城门就要数归德门(在今解放路与大德路相交处),街坊王伯说,以前广州人把“归德”借代为“门”的意思,把门关上,就叫“闩埋度归德”。广州博物馆碑廊至今保存着一块珍贵的文物:刻着“归德”二字的城门石额,这是广州仅存的明代城门石额。

明清时期,广州分属南海县、番禺县管治,归德门正好是旧城两县的分界。归德门外建有归德桥,南北向跨于玉带濠上,门内有归德直街,街的东面是番禺县属地,西面就是南海县属地。

清朝广州城在晚九时开始夜禁,街上禁止行人,所有城门关闭,门匙上交八旗驻广州将军府收掌,至黎明再领取开门。夜禁期间,地方长官因公事误时,可以酌情开启放入。但归德门却很特别,每晚一关就不得再开,直至凌晨才许开启。南海知县有时因公事夜归,也无法就近经归德门入城,只得绕道到大南门(今北京路与大南路相交处)叫开城门,才能回到县衙(今惠福中路惠福市场处)。

归德门最后的重建,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今天的归德门旧址已经完全没有了昔日的踪迹。宽阔的解放路贯通南北;大德路横穿东西。原本归德门旁边的清水濠也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城门石额,记录下当初的岁月。

广州的城门下,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花市。明清时期,现在海珠区庄头一带,遍植美丽的素馨花。每天黎明时分,天淡星稀,晨光初现。花农们便挑着花担,群集渡头,候船运花到珠江北岸的五仙门前上岸,然后拿到各个城门口摆卖。桨声汩汩,荡开粼粼波光,一船船馥郁芬芳的鲜花,就这样从五仙门绵绵不绝运往各处城门,匀染了羊城悠长美丽的花事记忆。

城门体现对商业重视

对商业的重视,在城门规划中得到清晰反映。随着珠江沿岸商贸的日益发达,1563年,主政者在城南再筑新城以保卫南城商业区,直至泰康路、万福路、一德路一线。据康熙《南海县志》记载,明代新南城共有城门八座:“……永安、曰小南、曰永清、曰五仙、曰靖海、曰油栏、曰竹栏、曰太平是为新城。”清初,广州南城墙一直南拓至一德路、珠江边。广州南城诸城门所在的位置,一直都是广州的商业旺地。比如竹栏门,旧时为竹制品集散地;现在的天成路一带则以纸品、包装用品和印刷用品的批发生意为主;油栏门旧址周边的海珠南路一带为海味干货的批发市场。

广州最后一次筑城,是在清顺治四年(1647年),总督佟养甲筑东西二鸡翼城。广州的城墙修筑史,至此告一段落,城区却突破城垣局限,向东、西、南方向扩展。广州西门外的十八甫商铺密布,十三行商馆林立,形成繁华的商业中心。河南(今海珠区)成为民间土特产集散地和外贸重要口岸,机器、造船等近代工业建立……随着城市化的兴起与扩张,城垣的卫护作用也减弱了,到了清末,广州城墙已经多处崩塌,它的存在越来越不利于城内外交通以及城市发展。1912年,正东门(即今大东门)已经残破,加上东山地区发展迅速,正东门被拆除。这是广州最早被拆除的城门。从1918年起,广州大规模修筑马路,城墙与城门被拆后,大部分砖石用来修筑马路。昔日雄伟的城门,化作地名,用另一种方式,给人们留下这座古城的变迁的印记。

从“有城”走向“无城”,广州开始以令人吃惊的速度迅速长大。它再也不是那个山水之中、寥寥几笔就可以勾勒的小城,它的街道在加宽、加密、在向更广阔的地方延伸,成为我们眼前这个高楼林立、街巷密集,总面积7434平方公里的国际大都市……

明清古城门今何在?

南城八门

小东门 因有永安桥跨东濠涌而过,又名永安门,在今越秀南与丽水坊、清水濠交界处。

永兴门 在今万福路与德政南路交界处。

永清门 为入城大道,明代称南门,在今天北京路和泰康路、万福路交界处。

五仙门 在今海珠广场西侧的一德路上。

靖海门 在今靖海路的北端。

油栏门 又名牛栏门,在今海珠南路和一德路交会处。

竹栏门 在今天成路南口,门外为安澜街。

太平门 在今状元坊、人民南路、太平桥交界处。

内城八门

正东门 俗称大东门,在今中山路与越秀路交界处。越秀北、越秀中路即明初修建的旧城墙所在。紧贴越秀路的东濠涌,过去是护城河。

小南门 又称定海门,在今德政路与文明路交界处。从前小南门往北可通向番禺学宫,小南门东门处便是广东贡院。

文明门 在今文明路市工人文化宫对面。

正南门 即大南门,在今北京路、大南路、文明路交界处。大南路、文明路即旧城墙所在。

归德门 在今解放路与大德路交界处。归德门内的直街便是四牌楼,即现在的解放中路。

正西门 即西门口,在今中山路、人民路交界处,现存瓮城遗址。

大北门 在今解放北路、盘福路、镇海路交界处。镇海路沿小北门和大北门之间的城墙而建,现有广州仅存的一段明城墙。

小北门 在今小北路、越秀北路、镇海路交界处。小北门内即小北直街,辟马路后改为小北路。过去人们登白云山,必从小北门出,于是小北门外一段马路为登峰路。

出品/江永忠、许芳

策划/关雅文、周娴、冯镜明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倪明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海国、王燕、陈忧子(除署名外)

关键词:

为你推荐

新股
市场
Copyright@  2015-2022 海峡证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